白汗

“白汗”可能是“盐汗”之义,不缘暑而汗也,必因他故相迫使然。

白汗,在《内经》一书里,又常写作“魄汗”, 如:

这些所谓“魄汗”者,均是说的“白汗”,盖古时“魄”“白”二字可通也。

考“白汗”一词,不仅每见于我国古医学典籍里,而且在我国
其他古典籍中也是常被使用的。

  • 《淮南子·修务训》:“挈一石之尊,则白汗交流”,
  • 《论衡·主毒篇》:“孔子见阳虎,却行,白汗交流”,
  • 《战国策·楚策》:“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
    流”。鲍彪注:“白汗,不缘暑而汗也。根据中医学的观点,“暑则皮肤缓腠理开”(见《灵枢·岁露论》),人身当出汗。其不缘暑而汗出,必因他故相迫使然,所以称其“汗”为“白汗”。是所谓“白汗”者,犹言其为“迫汗”也,他故迫然而致其汗出也。上引金匮所述寒疝之“大鸟头煎证”,乃寒实内盛而非暑,其“汗出”乃痛甚所致, 宜其称之谓“白汗出”也。

《淮南子·精训》说:“盐汗交流,喘息喉”,许慎注:“白汗,咸如盐,故称盐汗”。是“白汗”古时又称为“盐汗”也。。

参考文献

引自李今庸著《古医书研究》P268,学出版社,2019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