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脉:原作(氵目皿)(类‘温’字),以“目”。从“衇(脉)”省,即“眽”字。而“眽”又与“脈”(脉)字互通(上古音均明母,锡部韵)。按:“脉”字,《说文》作“𧖴”,云“血理分衺行体者”。《经籍纂诂》卷一百作“脉”,云“又作脈,籀文作𧖴”。在马王堆古医书中“脉”字有多种写法(参见后文),现统一释作“脉”。
《脉书》:“脉者,渎也。”《说文解字》:“渎,沟也。”
(2)冯时先生在《古文字研究》「释𠂢、永」一文中对甲骨文「脉」字作了考证。他说:古𠂢、永同字,学者已有论列。字作:第一至四例为其基本结构,主体从人,「永」字的人形尤为逼真,而人侧的曲画则紧依人之身体诘诎而绘,与人身成为一体。
「𠂢、永」同源,但孰古孰今?《说文》训「永」为「长」,又训「𠂢」为「水之邪流别」,从反水,以「永、𠂢」有古今之分。然段玉裁注以「永」训「长」为引申意,而徐灏笺云:「许云反永为𠂢,然永字象形近于泛设,当是反𠂢为永,𠂢象水分流,反之则为合流,故训长矣。「𠂢」「永」训「长」既为引申,必非本字,故徐说为是。知「𠂢、永」二字当以「𠂢」为本字。
《说文・𠂢部》:「𧖴 ,血理分邪行体中者。从𠂢,从血。脈、𧖴,或从肉。 衇,籀文。」徐锴曰: 「五藏六府之气血分流四肢也。」比诸古文字,正作气血分理邪行体中之形,其以随人体诘诎而绘之。曲画以象血脉,或作点饰以象血液,严然人身血脉之象形,表意准确,刻画逼真。
古「𠂢、永」同字,「𠂢」为本字,乃血脉之象形,「永」则为自本字引申之新意。人之血脉分流四体,环络周身,其度最长。
参考文献
(1)马继兴著《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下卷(p.6),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
(2)柳长华教授《脉书释例》讲座,2025中医百部经典整理和继承型人才培训班(第四期),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
点击这里,你可以编辑此网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