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史公记》:「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脉,指的是《脉书》。言脉,意为传《脉书》者。可见《脉书》的出现,可上溯至战国时秦越人,此后约二百年间,传人不详。直至西汉时齐国的公乘阳庆出现。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仓公受审时廷尉问道:「诏问故太仓长臣意:方伎所长?及所能治病者?有其书无有?皆安受学?受学几何岁?尝有所验?何县里人也?何病?医药已,其病之状皆何如?具悉而对。」这九问,透出了医学乃‘王官之一守’的严厉信息。
《脉书》在《仓公传》中多称《脉法》,并称是黄帝、扁鹊所传。这些书后世没有传下来,东汉时以传训诂的方式见存於《针经》《素问》《难经》之中。 - 最早传授《脉书》的是西汉文帝时的公乘阳庆,他在 73 岁时收淳于意为徒,把最重要《脉书》传授给了他。淳于意不负老师的厚望,十几年后,仓公教授学生,所传的书就有十几种了。
《仓公传》:「临菑人宋邑,邑学,臣意教以《五诊》,岁余。济北王遣太医高期、王禹学,臣意教以《经脉高下》及《奇络结》当《论俞所居》及气当《上下出入邪正逆顺》,以宜镵石,定砭灸处,岁余。菑川王时遣太仓马长冯信正方,臣意教以《案法逆顺》《论药法》《定五味》及《和齐汤法》。高永侯家丞杜信,喜脉,来学,臣意教以《上下经脉》《五诊》,二岁余。临菑召里唐安来学,臣意教以《五诊》《上下经脉》《奇咳》《四时应阴阳重》。 - 汉成帝时,诏命刘向领衔整理国家的图书,按「辨彰学术,考镜源流」的方法,将整理后的图书分为六大类,包括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方技,即医学,由侍医李柱国专官典守。
李柱国既负责整理医书,序言也应该是他写的。为什么叫「方技」呢,这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诏问仓公「方技所长」这句话有关。可见,在西汉文帝时就有了「方技」的名称。
什么是「方技」呢?按《方技略・序》称:「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晻昧,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论其书」即整理编次之义。李柱国编定「方技」一类,用的竟然是仓公传下来的书,可见李柱国与仓公之学有着甚深之关系。 - 《方技略》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
其中医经分黄帝、扁鹊、白氏三家,每家再分内、外。《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共一百七十五卷。按一卷即一种算,数量已相当可观。
刘向等校书的原则是「以人类书」,故分医经为黄帝、扁鹊和白氏三家,实际是彼时传医经者有此三家。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有黄帝、扁鹊之《脉书》和《脉书》上、下经,李柱国应是在此基础上编定了「医经」。然而,《脉书》已不见著录。 - 《脉书・上经》是讲气之通天的,《脉书・下经》是讲疾病变化的,都是讲理论的书,这一类的书被称为医经。
附属于医经的称为经方、房中和神仙,虽不入列医经,然而都是由医经统领的。
李柱国编定的这些书,《脉书》已不复著录。但是,他对每一类医书都作了序说,他在《医经序》中说:「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这段话的大意是,医经所论,原本于人体的「血脉、经络、骨髓」。(血脉,即血管;经络,有学者认为是周围神经;骨髓,也是经脉。)骨髓,古人称督,后来称督脉。这三者是扁鹊医学的生命认知核心,与《上经》的内容完全吻合。 - 西汉中期所见《脉书》分上、下经,张家山出土的《脉书》属《下经》部分,内容简略,看不出疾病变化的次序。而天回医简脉书更完整、有系统性。
此后西汉李柱国校书分《黄帝》《扁鹊》《白氏》三家为医经,并分别有内、外经之分,这些后出的「经」,实乃传训诂之作。虽为传训诂,却与五经不同,已然是经、传不分了。
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说:「《九卷》原本经脉,《素问》论病精微。」皇甫谧此说,尚存上、下经之义。
今观《黄帝内经》的内容,多源于《脉书》上、下经。
参考来源
柳长华教授《脉书释例》讲座,2025中医百部经典整理和继承型人才培训班(第四期),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
点击这里,你可以编辑此网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