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不同时期不同传本的“可与不可”篇章节命名不尽相同,这些不同时期的命名大致经历了从“病某某证”到“辨某某病形证治”再到“辨某某病脉证并治”这3个主要阶段,从“病某某”到“辨某某”的转变,可能受到南北朝时期《伤寒杂病论》离析出《辨伤寒》的影响。
王叔和《脉经》卷七“病某某证”条文的一般形式如:“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若恶寒,属桂枝汤证。”又如:“阳明病,谵语,有潮热,而反不能食者,必有燥屎五、六枚;若能食者,但坚耳,属承气汤证。”其体现出的条文内涵是,先确定病名,如“太阳病”“阳明病”“伤寒”等,接下来描述病症,如“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谵语,潮热,不能食,有燥屎”等,最后总结为具体的“属某某汤证”,如“属桂枝汤证”“属承气汤证”等。
《金匮玉函经》“可”与“不可”篇章节命名的形式为“辨某某病形证治”,如“辨不可发汗病形证治第十三”“辨可发汗病形证治第十四”等,与《脉经》卷七存在较大差异。
淳化本《伤寒论》“可”与“不可”篇章节命名的形式为“辨某某形证”,如“辨可发汗形证”“辨不可发汗形证”等,与《脉经》卷七存在较大差异,而与《金匮玉函经》则十分相似。
唐本《伤寒论》比较特殊,其章节是以“忌某某”“宜某某”的形式命名,如“忌发汗第一”“宜发汗第二”“忌吐第三”“宜吐第四”等,与《脉经》卷七、《金匮玉函经》等皆不相似。这是由于孙思邈对“可”与“不可”篇的章节命名做出了修改所致。
宋本《伤寒论》“可”与“不可”篇章节命名很大程度上继承了《金匮玉函经》,为“辨某某病脉证并治”的形式,如“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等。
参考文献
中医学报《张仲景“可”与“不可”篇章节命名考》,姚鑫,黄作阵,2021年第8期
点击这里,你可以编辑此网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