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伤寒学而言, 华佗与张仲景之影响, 在魏晋六朝时, 华佗居先,至隋及初唐时, 两者大致 “ 旗鼓相当” “ 并驾齐驱” , 及至唐中期
(8 世纪) 以后, “ 势” 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华佗伤寒地位日益
下降, 张仲景之伤寒地位却日益提高, 最终仲景之伤寒学牢固地建立了
“ 唯一正统” 的地位。

伤寒传变规律: 华佗的观点是, 一日在皮, 二日在肤, 三 日在肌, 四日在胸, 五日在腹, 六日入胃。 拘于日数, 未免失之机械。 仲景的认识是按六经分证, 不拘于日数和六经的循序传变, 自合乎客观
实际。

伤寒病的诊断: 华佗叙证过于简略, 仲景在辨别症状特别详细精审。 华佗只分伤寒、 时行、 虚烦三证; 仲景则分伤寒温病、 中风三大纲, 并论述了风温、 风湿、 中等证。

伤寒的治法: 华佗只有汗、 吐、 下、 清四法, 同时也用摩等法。 仲景则灵活地运用汗、 吐、 下、 和、 温、 清、 消、 补八法, 对误用火法并进行了批。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发汗方的选用上, 二
者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华佗汗法的表方是大毒方——丹丸……仲景用黄汤、 桂枝汤发汗, 全无毒药……在疗效上, 仲景方自高于华佗方。

(2)伤寒论许多关于误治的论述 ( 特别是见于 “ 伤寒例” “ 诸可与不可” 等篇中者) ,似为 “ 有的放矢” , 辩驳的意味很浓; 经与华佗 “ 辨伤寒” 之遗论及事迹对照后, 愈加相信仲景、 叔和是有意识地将 “ 华佗学派” 的学术观点树为标靶, 从整体架构到具体节, 对其理、 法、 方、 证体系展开了全方位的批。 以下试从辨证与治法体系两大方面, 钩稽史料, 对两家之间已掩埋在史尘灰下的学术论争予以发覆, 借以彰显华佗与仲景两套伤寒学范式的对立和消长。

参考文献

(1)叶发正: 《 伤寒学术史》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第 18 ~ 19 页。

(2)顾漫:《隐匿的范式之争:华佗与张仲景伤寒学体系的争鸣与消长》,《中医典籍与文化》,2021年第2辑,总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