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其行之徐疾逆顺何如?岐伯曰:以道留久,逆守而小,是谓省下。以道而去,去而速来,曲而过之,是谓省遗过也···· 《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从行星的视运动来看,五星可分为外行星和内行星两类,在地球轨道以内的金星和星为内行星,在地球轨道以外的火星、木星、土星等为外行星。五星的运动十分复杂,有顺行、逆行、伏、留、合、冲诸态,又有迟、疾的变化。自战国迄汉初,古人已认识了五星逆、顺、留的现象,至于“合”的概念,是在东汉四分中出现的。当时认为行星在空星座背景上自西往东走,叫“顺行”;反之为“逆行”。在星空背景上不动称为“留”。顺行时间多,逆行时间少。顺行由快而慢而留而逆行,逆行亦由快而慢而留以至于复顺行。本来行星都是自西往东走的,所以发生留逆等运动现象,完全是因为我们所处的地球不在太阳系的中心,而是和其他行星一道沿着近乎圆的轨道绕太阳运转。由于我们在运动的地球上观察其他运动的行星,因而就发生了太阳、地球和其他行星之间的这种复杂关系。
如果把行星(P)、地球(E)和太阳(S)之间的夹角∠PES叫“距角”,即从地球上来看时,行星和太阳之间的角距离(这个距离可以由太阳和行星的黄经差来表示。黄经即从春分点起,沿黄道大圆所量度的角度)。显而易见,对于地球轨道以外的外行星来说,距角可以从0到180度,但内行星的距角则不能超过这一最大值。这一最大值随行星轨道直径而异,金星为48°,星为28°。内行星处在这个最远位置时,在太阳之东叫东大距,在西边叫西大距。当距角∠PES=0°,即行星、太阳和地球处在一条直线上,并且行星和太阳又在同一方向时,古天文学称之为“合”。对内行星而言,尚有上合与下合之分,上合时行星距地球最远,显得小一点,但光亮的半面朝着地球,呈现出小而亮的景象。下合时情况正相反,显得大而光亮弱一些。对外行星而言,当距角∠PES=180°时,即行星、地球和太阳在一条直线上,但行星和太阳处在相反的方向时,称之为“冲”,此时外行星离地球最近,显得又大又亮,也最便于肉眼观测。   内行星在上合以后出现于太阳的东边,此时在空顺行,由快到慢,离太阳越来越远,过了东大距以后不久,经过留转变为逆行,过下合以后再逆行一段,又表现为顺行,由慢到快,过西大距以至上合,周而复始,在星空背景上所走的轨迹呈柳叶状。外行星则在合以后,出现在太阳的西边,因为外行星的速度比太阳的小,虽然它仍是顺行,但被太阳拉得越来越远,结果在星空背景上所走的轨迹呈“之”字

夫子之言岁候,其不及太过,而上应五星。

黄帝内经》在“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将象岁候,再与人体健康与有机结合起来认识,《素问·气交大论》指出:“五运更始,上应期。”“岁候,其不及太过而上应五星。”故对五星的运行、亮度、颜色等亦有所描《素问·气交变大论》言五星运行有徐、顺、逆、留、守。论五星“久留而,或离或附”,“应近则小,应远则大”,当指内行星的运行轨迹及其在下合和上合时亮度与大小变化况;“以道而去,去而速来,曲而过之”,“高而远则小,下而近则大”,无疑是对外行星运行轨迹及其在合与冲时亮度与大小变化情的描述,这里的大小当主要指其亮度而言。《黄帝内经》并将五星影响地球岁运、岁候的效应和规律总归为:第一,五星“各从其气化”,即木星之化,风应之;火星之化,应之;余以此类推。第二,五运太过不及之年,上应五星情况不同。岁运太过之年,与岁运五行相同的五星光芒明盛;岁运不及之年,则相应的五星减曜,畏星光芒明盛。其三,五星亮度分五等,一般亮度主平气,大于常度主岁运太过,小于常度主岁运不及。第四,岁运太过之年,运星北越,畏星失其本气而兼母色;岁运不及之年,则运星兼其所不胜之色。最后,五星对地球的影响,尚与其运行的多种因素有关,如五星上临的时节,所在二十八宿恒星空、运行的顺逆、留守时间的多少、距离地球的远近等。
参考文献
邢玉瑞著《中医模型化推理研究》p.59,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