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太素·
气穴》篇杨注曰:“骸”别本为“
骫”,于
靡反,骨端曲貌也。晋蕃按:“”训骨端曲貌,别本作“
骫”是也。厌,合也。“两
骫厌中”,言两骨端相合之中也,盖谓
足少阳阳关穴。阳关在阳陵泉上三寸,阳陵泉在膝下一寸。膝上为
髀骨,膝下为
䯒骨,然则阳关在
髀骨下端,其下即
䯒骨上端,在两骨端之间,故日“两
骫厌中”。《说文》训“骸”为“胫骨”,训“
䯒”(“
䯒”亦作“
胻”)为“胫端”。
若作“骸”,则但言“
䯒骨”,非“厌中”之义矣。
(二)
辅骨上横骨下为
楗,侠
髋为机,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骸下为辅,辅上为
腘,
腘上为关,头横骨为枕。《
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
沈果堂云:挟膝之骨曰
辅骨,内曰内辅,外曰外辅。其专以骸上为辅者。则膝旁不曰辅而曰连骸,骸上者胫之上端也。故“骸下为辅”之“下”字乃“上”之讹。
(三)
骸关,即胫骨上、髌骨下关节部压痛穴位,常见于内、外膝眼,是治疗轻型膝痛常见部位。
参考文献
(一)田晋蕃著《内经素问校证》(p.202),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12月第1版
(二)钱超尘主编《清儒<黄帝内经>训诂校勘文集》(p.55),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1月第1版
(三)山东省巨野县中医院李平华2022年《黄帝内经》国际学术论坛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