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有二”
在《黄帝内经太素·本输》中记载(手)三焦少阳的同时,又记有:“足三焦者,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而别入贯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下焦。盛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闭癃则写”。
黄帝内经太素》即《汉书·艺文志》中所载的《黄帝太(泰)素》,是先秦时期《黄帝内经》的古传本之一。而这段话正是《黄帝内经》的原文。
唐朝时杨上善氏在《太素》注文中进一步对足三焦()作了阐述。而王冰氏则在其注文中,直接引用《灵枢经》的有关足三焦原文多条,以及《灵枢经》所说“足三焦太阳之别也”的论点(均见《素问》“宣明五气论”及“金匮真言论”两篇王冰注)。这些《内经》原文都是八世纪时王氏所见到的《灵枢经》古本,因而进一步有力地证实了在《黄帝内经》中确实有足三焦()的内容。
不仅唐人所见到的《灵枢经》古传本有上记载。到了金、元时著名的医家李东垣、王好古等人也先后在他们的著作中引用了当时还保存的个别《灵枢经》古本中有关足三焦的原文。也证实了“三焦有二”的说法。(见《此事难知》卷上“问三焦有几”及“东垣二十五论”等篇)。
至于为什在传世本《灵枢经》中看不到“足三焦”的字样呢?原来上面所引《太素》的一段原文虽然同样也载于传世本《灵枢经》的“本输”篇中,但由于南宋史崧氏在首次整理刊行《灵枢经》时将“足三焦者,少阳太阴1之所将,”一段话误书为“三焦者足少阳太阴之所将”,而把“足”字倒在“者”字之后。一字之差,遂使后人不复看到“足三焦”的痕迹。订正之后为:
三焦者,少阳太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灵枢经·本输第二》
学者顾观光的《灵枢校记》中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即:“今本《灵枢》“足字脱误在下,当依王冰乙转。”
由此可见《黄帝内经》原文有两个三焦的说法的确无疑的了。
参考文献
马继兴著《马继兴医学文集》(p.78),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