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素问·疟论篇第三十五》

“注于伏膂”之“伏膂”,《灵枢·岁露论》篇作“伏冲”。林校曰:“伏膂”,《甲乙经》作“太冲之”《巢方》作“伏冲”。

太冲、伏膂,文异义同。《素问·水热穴论》云: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之下行也,名曰太冲。《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是肾本有太冲之名矣。

晋蕃按:“”,骨也,属背。《释名》:“背,倍也,在后称也。”《阴阳离合论》云:“前日广明,后曰太冲”,故“伏膂”亦谓之“太冲”,“伏”为“太”之异文,详《素问·上古天真论篇》。

参考文献

钱超尘主编《清儒<黄帝内经>训诂校勘文集》(p.36),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1月第1版

田晋蕃著《内经素问校证》(p.136),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