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五脏脉候阴阳相乘法》一卷,古医籍及簿录均未收其目,撰人姓名不详。原卷子(S.5614)共存195行文字。前后抄录四书,即《张仲景五脏论》乙本、《平脉略例》甲本、《五脏脉候阴阳相乘法》及《占五脏声色源候》。此书即其中的第3种,相当于第165~第191行,今据其卷首所题书名称为《五脏脉候阴阳相乘法》甲本。据此写本中避“治”字(但同卷的《张仲景五脏论》乙本避“治”字改为“疗”),又不避唐睿宗、穆宗及北宋真宗之讳字,故应系唐初抄本。
此书首尾完整,其内容与王叔和《脉经》卷三的部分文字相同。主论五脏的阴阳五行属性,五脏的脉象、病机和预后。
肝者东方木,万物始生,其气濡弱,宽而虚,故其脉为弦,而新张弓弦者死。
肝盛血,血舍魂,悲哀动中则相伤魂,魂伤则狂。
春,肝木王。其脉弦细而长,曰平也。反得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肝,金克木,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洪大而散,是心之乘肝,子之克母,为实邪,虽病当差。反得沉濡而滑者,肾之乘肝,母之克子,为虚邪,虽病当差。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肝,为土克木,为微邪,虽病即差,土畏木,不死。
心者,主南方火,万物洪盛,乘枝布叶,皆下位,故名曰钩。
夏,心火王。其脉洪大而散者,曰平。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心,水克火,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心,子克母,为实邪,虽病差矣。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心,母之克子,为虚邪,虽病当差。反得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心,金之凌火,金之畏火,为微邪,虽病当差。
脾者,中央土,敦而福。敦者,厚。万物众色不同,得福者广,蜎蜚蠕动,皆蒙土恩。其脉缓而迟。
脾孤脏,以灌四傍。然则脾善者,不可得见,恶乃可见。
四季,脾土王。其脉大洪洪而缓,曰平。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脾,子之克母,为实邪,病差也。反得洪大而散者,是心之乘脾,母克子,为虚邪,虽病当差。反得沉濡而滑者,肾之乘脾,水畏土,为微邪,虽病当差。
肺者,西方金,万物之所终。其脉微浮毛。
脉浮涩而短,曰平。反得洪大而散,是心乘肺,火克金,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沉濡而滑,是肾之乘肺,子克母,为实邪,病亦差矣。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肺,母克子,为虚邪,虽病当差,反得弦细而长者,肝乘肺,木畏金,为微邪,虽病当差。
肾北方水,万物之所藏,阳气下降,而阴气上升。其脉为淹淹,为阴在里,不可发汗。阴气在表,阳气在藏,慎不可下。
肾藏精,精舍志。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善忘。
冬,肾水王。其脉沉濡而滑,曰平。反得大而缓,是脾乘肾,土克水,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乘肾,子克母,为实邪,虽病当差。反得浮涩而短,是肺之乘肾,母克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洪大而散,是心乘肾,火畏水,为微邪,虽病当差。
参考文献
马继兴著《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中卷(p.137),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