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伤寒学而言, 华佗与张仲景之影响, 在魏晋六朝时, 华佗居先,至隋及初唐时, 两者大致 “ 旗鼓相当” “ 并驾齐驱” , 及至唐代中期(8 世纪) 以后, “ 形势” 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华佗之伤寒地位日益下降, 张仲景之伤寒地位却日益提高, 最终仲景之伤寒学牢固地建立了“ 唯一正统” 的地位。
伤寒传变规律: 华佗的观点是, 一日在皮, 二日在肤, 三 日在肌, 四日在胸, 五日在腹, 六日入胃。 拘于日数, 未免失之机械。 仲景的认识是按六经分证, 不拘于日数和六经的循序传变, 自合乎客观
实际。
伤寒病的诊断: 华佗叙证过于简略, 仲景在辨别症状特别详细精审。 华佗只分伤寒、 时行、 虚烦三证; 仲景则分伤寒、 温病、 中风三大纲, 并论述了风温、 风湿、 中暍等证。
伤寒的治法: 华佗只有汗、 吐、 下、 清四法, 同时也用水火膏摩等法。 仲景则灵活地运用汗、 吐、 下、 和、 温、 清、 消、 补八法, 对误用水火法并进行了批判。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发汗方的选用上, 二者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华佗汗法的代表方是大毒方——神丹丸……仲景用麻黄汤、 桂枝汤发汗, 全无毒药……在疗效上, 仲景方自高于华佗方。
(2)伤寒论许多关于误治的论述 ( 特别是见于 “ 伤寒例” “ 诸可与不可” 等篇中者) ,似为 “ 有的放矢” , 辩驳的意味很浓; 经与华佗 “ 辨伤寒” 之遗论及事迹对照后, 愈加相信仲景、 叔和是有意识地将 “ 华佗学派” 的学术观点树为标靶, 从整体架构到具体环节, 对其理、 法、 方、 证体系展开了全方位的批判。 以下试从辨证与治法体系两大方面, 钩稽史料, 对两家之间已掩埋在历史尘灰下的学术论争予以发覆, 借以彰显华佗与仲景两套伤寒学范式的对立和消长。
(3) 民国杨绍尹在其著作《汤液经钩考》中主要学术观点:东汉张仲景为“农尹汤液家”之重要传人,其“论广”商代伊尹所著《汤液经》,撰为《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伊尹《汤液经》“悉具”于《伤寒杂病论》,甚至“一字未遗”。王叔和全面收集并三次整理了“仲景书”,但非“汤液家”仲景之衣钵传人。“今本仲景书为任圣之《汤液经》、张仲景之《广论》、王叔和之《仲景遗论》,撰三种集合而成。”····今传本“仲景书”全文收录了伊尹《汤液经》,即凡以“太阳病”等六经病字样题头的条文,即为《汤液经》原文;凡以“伤寒”二字题头的条文,即为张仲景仿照《汤液经》体例加以“论广”之述。
此经之文从字顺,与墨子引书,史公纪古,《齐诗》、《齐论》之有异文,《逸周书》之文从字顺同故”,盖由“古人传学,悉由口授。后师说之,每多随意举文,不遵原次。或增其字句,或减其字句,或改易其字句。故有一条两举,而彼此异词者;亦多折节错出,失次失类者”,“商初以至汉末,经岁几及二千,其间师师相承,其词其句,不知其几经改易”。
参考文献
(1)叶发正: 《 伤寒学术史》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第 18 ~ 19 页。
(2)顾漫:《隐匿的范式之争:华佗与张仲景伤寒学体系的争鸣与消长》,《中医典籍与文化》,2021年第2辑,总第3期
(3)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汤液经钩考》,p.2,杨绍伊辑复,陈居伟、郭玉晶校注,学苑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
点击这里,你可以编辑此网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