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出土伤寒论甲本

提要
东汉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唐宋之际已有多种不同写本书名也互有差异。1065年(治平二年)时,北宋校正医书局曾据当时各本参校异同,分别厘定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方论》等书而流传迄今。这种宋版《伤寒论》虽佚,但现尚存有明的影宋刊本(以下简称“宋本”)。
此卷子(S.202)首尾均残,缺书名及篇名高27.7厘米,存103行。将其与 宋本《伤寒论》对照时,基本相同于“辨脉法第一”一篇全文,且多出宋本3条。应是《伤寒论》早期传本残卷之一,今据之称为《伤寒论甲本
此书中还避隋高祖杨坚讳的“坚”字、唐高宗李治讳的“治”字及唐睿宗李旦讳的“旦”字,应是隋以前写本。其内容论述阴阳脉法,阴结与阳结病欲解愈的象,寸口及阳诊法,五脏及其他病
正文
脉法第一。
(此处仅把宋本所无而敦煌本有的内容录于此,其它略。)
(1)嗫嗫如吹榆荚, 名曰数。
(2)微涩,少阴反坚,微即下,逆则烦。少阴紧者,复即为难。汗出在头,谷气为下。复难者愈,微溏不令汗出。甚者遂不得便,烦逆鼻鸣,上下虚,不得复通。
(3)虚而不吐、下、发汗,其面反有,今色欲解,不能汗出,其身必痒。
参考文献
马继兴著《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中卷(p.205),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