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音郁,心所郁积也。如此则又通“郁”。又省作“宛”。医经中或作“宛”,或作“菀”、“苑”、“惋”。又本作“愠”,又音蕴,因而或作“蕴”,皆本“ 惌”字而来,皆训郁也。《灵枢·九针十二原》:“宛陈则除之。”其注音曰:“宛,音郁,又音蕴,又于元切。”是一训而有三音。《灵枢·本输》: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杨上善《太素》引此文注云:“宛,不伸也,塞也。”塞,不伸,亦郁也。《太素·知汤药》:”去宛陈。”杨注:“宛陈,恶血聚也。”聚,亦郁积也。是“ 惌”通“宛”也。 《素问·针解》:“宛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王冰注:“菀,疾耶。”《灵枢》作“宛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血菀于上。”王注:“血积于上。”是“惌”通“菀”也。《素问·阳明脉解》:“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王注:“惋热内郁,故恶人耳。”“惋热”犹“郁热”也。《素问·调经论》:“心烦惋善怒。”“烦惋”即“烦惌”也。是“惌”通作“惋”也。《灵枢·卫气失常》:“苑蕴不得常所。”“苑蕴”犹“郁积”也。《内经难字音义》:“苑,纡勿切,与郁、宛、菀通。《诗·小雅》我心苑结。释文:音郁。”是 “惌”通“苑”也。《素问·玉机真藏论》:“少腹冤热而痛。”王注: “冤热内结。”“冤热”犹“郁热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齿干以烦冤腹满死。”阳胜热甚,故烦冤也。“烦冤”犹“烦惌”也。是“惌”通作“冤”也。如此,则“宛”、“菀”、“苑”、“惋”、“冤”皆“惌”之借字,盖本作“惌”,或作“惋”,省作“宛”,借作“菀”,有从而省作“苑”,又音同而借作“冤”,通作“郁”。郁积不通则闷,因此《灵枢》、《太素》以义通而直作“悗”、“闷”。
参考文献
(1)邵冠勇著《中医古籍校读法例析》P218,2012年6月第一版
(2)李今庸著《李今庸黄帝内经考义》P88,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