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鼻部》:, 病寒鼻窒也, 从鼻, 九声。

(qiú nǜ),(1)王冰注:“,谓鼻中出。,谓鼻中血出。”(2)训为鼻参考文献李今庸著《古医书研究》P105, 学出版社2019年7月第1版

按《吕氏春秋·季秋纪》说:“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冬藏殃败,民多窒。”高诱注:“火金相干,故民窒,鼻不通也。读曰仇怨之仇。”《说文·人部》说:“仇,雠也,从人,九声。”段玉裁注:“仇与逑古通用。巨鸠切。”是“窒”乃谓“窒塞不通”在“鼻”也,下文“”,则谓“出血”在“鼻”也,可见“”即“鼻”也。《太素·经之一》说:“大肠手阳明…目黄,口干,。”杨上善注:“鼻孔引气,故为也,鼻也。有说是鼻病者,非也。”又说:“胃足阳明、疟、温,汗出,。”杨上善注:“,出血也。不言鼻而言者,然鼻以引气也。,鼻也,鼻之中出血也。”《太素·经筋篇》说:“其支者,为目上纲,下结于。”杨上善注:“中出气之孔谓之鼻也,鼻谓之也。”这就有力地证实了可训为鼻。王冰注《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中“”之“”为“鼻中出”之误也。然则“”字亦可以读作“頄”;如《灵枢经·脉度》“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之“頄”;《太素·阴阳》载此文作“”;《灵枢经·经筋》说“足太阳之筋…其支者,为目上纲,下结于頄”之“頄”;《太素·经筋篇》载此文作“”,同篇又说“足阳明之筋…上颈,上颊口,合于頄”之“頄”;《太素·经筋篇》载之作“” 同篇又说“手阳明之筋…其支者,上颊,结于頄”之“頄”。 《太素·经筋篇》载之作“”;《灵枢经·寒热病》说“臂阳明有入頄遍齿者,名曰大迎”之“頄”;《太素·寒杂说》 载之作“頄”等。故《素问·气府论篇》说:“骨下各 王冰注:“谓颧二穴也。,烦也,烦,面颧也,在面倾骨 下陷者中。”面颧者,杨上善《太素·病说》“大颧发” 句下注:“颧,鼻左右高处也。”是“頄”乃“鼻之左右高处” 俗之所谓“颧骨”也。《说文》无“頄”字,《灵枢》“頄” 字,史崧《音释》“音求”,而“求”字乃“裘”之古文,读“巨鸠切”,与“”字切音同,故可假“”为“頄”,同音假借也。 《说文·鼻部》说:“,病寒鼻窒也,从鼻,九声。” 以“病寒鼻窒”释“”,则“”为一病证名词无疑矣。然 必先有“鼻”之训,而后始有“病寒鼻窒”之“鼻病”义也。参考文献《李今庸黄帝内经考义》P194,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