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有机会重温奇经八脉,读到《素问·气穴论》中的“阴阳蹻四穴”,遇一些问题,翻阅古籍,思考如下。据王冰注:“阴蹻穴在内踝下,是谓照海;阳蹻穴是谓申脉,在外踝下陷者中。”循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刊印的《黄帝内经素问》,以及2006年第2版的《中医大辞典》,凡“足乔”均为“蹻”的简化字。然而,简化字打印的软件里无“足乔”字。另如桥、轿、矫、鞒等凡“喬”的偏旁均简化为“乔”,这是为何?
新版字典、辞书均将“蹻”标定为“跷”的异体字。经查阅,《通用规范字典》(2017年8月第一版)标明“跷(蹺)(蹻)”注音qiāo。义项为1.抬起(腿);竖起(指头)。举例:把腿跷起来;跷起大拇指。2.抬起脚后跟,只用脚尖着地。举例:跷着脚走路;跷起脚往人群里张望。3.高跷。举例:踩着高跷扭秧歌。
《辞海》(2010年,上海辞书出版社第6版),“蹻”字根据读音辟为两条。其一,读音jiǎo,《诗·鲁颂·泮水》:“其马蹻蹻。”蹻蹻,强壮勇武貌。其二,读音jué,有2个义项:1.通“屩”。草鞋。引《史记·平原君虞卿传》:“蹑蹻檐簦”。2.引《诗·大雅·板》:“小子蹻蹻。”蹻蹻,骄貌。
关于蹻第二个读音jué。笔者读192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其“蹻”字引《诗·周颂·酌》:“蹻蹻王之造”,念“脚脚”,释为“武貌”。同为“蹻”字的重叠组合搭配,却有3种不大相同的词义,也是古代语言文字富有情趣的体现。试想,如用“跷跷”则必然受人责疑。
跷(qiāo)《辞海》标明“蹻”为“蹺(跷)”的异体字。有2个义项:1.举足。邓玉宾《村里迓古·仕女圆社气球双关》套曲:“那姐姐见球来把脚儿跷。”2.行步不平;跛。如:跷脚。李渔《奈何天·形变》:“一发奇怪,连脚也不跷,背也不驼了。”引申为不平常。
1955年。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其中“乔”字偏旁的唯指“蹻”字。
“蹻”字列入异体字,根据简化字规范,也就不可能将偏旁的“喬”简化为“乔”。
“蹻”因归属异体字的不简化,成为“乔氏家族”独有的个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的《简化字总表(第二版)》第三表中的“喬”偏旁的简化字共11个:侨、挢、荞、峤、骄、娇、桥、轿、硚、矫、鞒。其中“挢”字未收入《通用规范字典》,殆为“挢”字通“矫”的缘故。另外,还有带“乔”字偏旁的简化字,如糹、鱼、鸟、皿、竹、文等另一偏旁均见“喬”的简化字,虽未收入《通用规范字典》,但可以理解“乔”偏旁简化字应用较难规范。
1986年10月10日,国家有关部门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将确认收入的、、晔、詟、诃、、䌷、刬、鲙、诓、雠共11个类推简化字为规范字,不再作为淘汰的异体字。继后,根据1988年3月25日,国家语委与新闻出版署《关于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联合通知》中的规定,确认《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收入的“翦、邱、於、澹、骼、彷、菰、溷、徼、薰、黏、桉、愣、晖、凋”等15个字为规范字,并收入《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不再作为淘汰的异体字。
在这里,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异体字”。《辞海》的定义是“‘正体字’的对称。与正体字音同义同而形体不同的字,即俗体、古体、或体、帖体之类。如‘嘆’(叹)的异体字‘歎’,‘迹’的异体字‘跡’‘蹟’等。”笔者前面谈到“蹻”与“跷”音虽同,其义却明显不同,是否可以不将“蹻”作为“跷”的异体字呢?
从中医学的角度,对“蹺”“蹻”二字的细节考量,“跷”与“蹻”原本是假借关系,见于《素问》《灵枢》。
2014年1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主编李行健在《前言》里提到:“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中有不少方面还没有规范标准,对有些语文现象甚至不可能制定统一的标准。对于这些语文现象,我们从语言事实出发,根据语言文字的社会性特点,按约定俗成的原则处理。”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学家李学勤教授说:“古人研究文学,就是将文字的形、音、义三者统一考虑的。”他提到“比较难于说明的,是转注和假借。”(《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出版)
读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仅有“蹻”字,释曰:“举足小高也。从足,喬声。”举例:“诗曰:小子蹻蹻”。蹻蹻,段玉裁注:“蹻貌,此引伸之义。”意思也就是不能将“蹻”直截了当地释为“举足小高”。
须知明代顾从德翻刻宋本《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一书仅用“蹻”字,单字有3处:《经脉别论》“蹻前卒大”,蹻,谓阳蹻脉;《刺腰痛篇》“在蹻上郄下五寸”,指申脉穴;《针解篇》“巨虚者,蹻足䯒独陷者”,蹻,谓举也。1985年5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简明中医字典》,审订者之一郑孝昌教授在《序言》中声明:“《字典》着重在形、音、义、例上,而选择则着重在中医的基本概念上”,于是,在“足乔”字项下标为(蹻、跷),没有收入“跷”字。作为中医这个“大家庭”,“跷”字只能是“足乔”的假借字。
其实,“蹺”(简化字“跷”)作为“足乔”的假借字见于元明年间的刊本《灵枢经》,其书全用“蹺”不用“蹻”,与《素问》呈对峙状,殆为《灵枢》中的“蹺”呈动态占比多的缘故。《素问》“两蹻”与《灵枢》“两蹺”各有其一的例句如下:《素问·调经论》:“病不知所痛,两蹻为上”。《灵枢·官能》:“两蹺之下,男阴女阳,良工所禁,针论毕矣。”如据“形、音、义”权衡,是否应该侧重于“蹻”字呢?
笔者服膺于200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大辞典》(第二版),“阴阳穴”“阴阳脉”和“脉”5个词条,(没有收入“跷”),均按语言文字符合中医特点的“形、音、义”原则。我认为这是经过专家、学者多次反复考量和审定的,是智慧的结晶,也是时代的进步,充分体现中医文化自信的结果。
行文至此,笔者衷心希望有关部门重视“蹻”字错定为“异体字”,将“足乔”字回归中医古籍中。
作者:徐慎庠 江苏省南通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