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汉书·艺文志》
- 授受相承,非执业此经者,不能得有其书。医师而异派者,无从得睹其书。《汤液经钩考》
- 西汉之前各种学问都是‘管守’,掌握某种学问的人,都要守经、守家法,师徒授受,口耳相传,经历了很长时间,一经编纂成册,大多不会题写书名和撰者,从出土文献来看,这是普遍情况。柳长华教授2025百部经典培训讲座《脉书释例》
- 《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匮》者,决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素问·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 汤液家以六经统百病,岐黄家以五脏六腑统百病。《汤液经钩考》
- 齐人传经,每以齐语易故言,故齐诗、齐论,多有异文。墨子引书,亦喜以时语变古语。《史记·五帝三王本纪》所援载虞、夏、商、周之典谟训誓,其原文之古语,史迁每以训释之字更之,致与《尚书》所载,语则同而词迥别。盖周秦两汉,传学之风尚,类喜以今字易古字,以时语变古语,故《逸周书》②亦文从字顺,非伪作也,传之者以训释之字更之之故也。《汤液经》传自汉师,自不能别于风气之外。此经之文从字顺,与墨子引书、史公纪古、齐诗齐论之有异文,《逸周书》之文从字顺同故。皆传经之师,以今字易古字,以时语变古语,以训释之字,更原文之所致。如“圊”者,厕也,今字也。古文字少,假借“清”为之。凡《脉经》③本中,诸言“必有清血”、“必清脓血”,字皆作“清”,而“三阳三阴篇”本,则有作“圊脓血”者矣,此则为其以今字易古字者也。又何休《公羊解诂·文十三年》传注云:“所,犹时,齐人语也。”“所”即古语,“时”即今语也。凡《千金翼方》本中,诸言“日晡所发热”、“日晡所发潮热”,语皆作“所”。而《脉经》本,则有作“日晡时”者矣。此则为其以时语变古语者也。又颜师古《汉书·高帝纪》注云:“若,及也。”《脉经》第九卷,“平热入血室篇·妇人伤寒章”:“无犯胃气若上二焦,必当自愈。”《千金翼方》本作:“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当自愈。”此即为其以训释之字更原文之证也。又古人传学,悉由口授,后师说之,每多随意举文,不遵原次。或增其字句,或减其字句,或改易其字句。故有一条两举,而彼此异词者,亦多折节错出,失次失类者。此等情实,试举《脉经》第七卷校之,逐页可见,斯亦《汤液经》文,与《伊训》、《太甲》①离其肖貌之又一大因也。即以《尚书》证之,《尚书》传自孔门,历秦至汉,年数未多,已有今文古文之大异。《汤液经》由商初以至汉末,经岁几及二千,其间师师相承,其词其句,不知其几经改易。若硁硁②然,执《伊训》、《太甲》之文,以比拟求信,恐果得原文原本,亦将因不通其句读,与不识其字之故,又必攻其为伪作者矣。且篇中去旧貌未远者,亦尚有,如《脉经》第七卷“可发汗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濡弱,浮者热自发。濡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属桂枝汤证。”此条之文与《商书》、《商颂》③,形貌即甚相近,其方质廉厉之气,比诸东汉之逸靡④,西京之宏肆⑤,秦书之谯谯@,周书之谔谔⑦,显有时代之别。以仲景之善于属辞,极力模拟,亦仅得其肖貌,而神弈骨骏之概,不逮®远甚。即此证之,其真为伊圣⑨之作,固无疑矣。又此条“三阳三阴篇”本作:“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此增减其一二字,而文气顿觉近时。察乎此,即得《汤液经》文所以不类《伊训》之实矣。《汤液经钩考》
- 即为‘官守’之书,常人不可获得。脉书为医典之首,有着较高的地位。仓公根据脉书理论和‘诊籍’为自己无罪辩护。
- 汉代,经书为皇家之书,包括医书,被称为‘禁书’。从秦越人到仓公200年间,没有传承记载方面的文献。
- 《脉书》之前的医学经典,统称为‘禁书’。柳长华教授2025百部经典培训讲座《脉书释例》
- 中国学问,后出不一定取代前出。后面的一定先进吗?柳长华教授2025百部经典培训讲座《脉书释例》
- 上医医国:早期巫师治病,也治国。
- 医学之有书,尚不知起于何时。天回医简‘脉书’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医经。
- 医经,不是医学经典的简称,而是‘王官’认定的一类书,是有法定意义的文献。实例可见《史记·扁鹊仓公传》柳长华教授2025百部经典培训讲座《脉书释例》
- “····谓意曰:“尽去而方书,非是也。庆有古先道遗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生死,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书,甚精。我家给富,心爱公,欲尽以我《禁方书》悉教公。”臣意即曰:“幸甚,非意之所敢望也。”臣意即避席再拜谒,受其脉书上下经、五色诊、奇咳术、揆度阴阳外变、药论、石神、接阴阳《禁书》,受读解验之,可一年所。”禁书、禁方、禁方书,皆彼时对医书的统称。《脉书》由‘禁书’一类衍生而来。柳长华教授2025百部经典培训讲座《脉书释例》
点击这里,你可以编辑此网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