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晋王叔和撰《脉经》

(二)

雷公曰: 臣请诵《经·上下篇》甚众多矣,别异比类,犹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素问·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此“《经》”之名, 意即为“《诊经》”。

1.首先,此文所谓“《上下篇》”一书,又叫“《上下篇》”,其下所载“子言《上下篇》以对”之文是其证;又叫“《上下经》”,《素问·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说:“帝曰:却念《上下经阴阳从容”,王冰注:“帝念《上下篇阴阳从容…”,可证。其《经》之书有“上篇”“下篇”,故又分别称之为“《上经》”“《下经》”《素问·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所谓“上经下经,揆度阴阳…者是也。关于《上经》《下经》两篇,《素问·病能论篇第四十六》概括地指出了其内容:“《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这个概括,和《素问》其它篇中所引《上经》《下经》文字的内容是完全合的,如《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所载“《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所载“…故《下经》曰:‘筋者,生于肝使内也;故《下经》曰:‘肉者,得之湿地也’…故《下经》曰:‘骨者,生于大也’。”以及《素问·逆调论篇第三十四》所载“《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等等均未言及“”。其《上下篇》之书虽已早佚,但据上述《素问》所引该书之片断文字,亦足以表明这个《上下篇》的内容不是专论切诊的。

2.其次:此文下面的大量文字,前面部分论述了几个不同和类似的象,后面的较多文字则主要是记载了黄帝雷公二人讨论了两个病案。这两则病案的讨论文字,论述的完全是证合参及其病证机制,后一则还言及了治疗。这也就充分地说明了《上下篇》的内容不是专论切诊的。

3.再次,上述两点,有力地表明了《上下篇》的内容不是专论切诊,而还有其他诊法在内。因而,《上下篇》的“”字不能读为“切”的“”,而是应该训为“诊”义。在我国古文献里,其“”字之义可训为“诊”,在《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中“此平人脉法也”下对此作过注释。正因为“”字古义可训“诊”,故此文在讨论了两则病案以后,而最后结之曰“明引比类从容,是以名曰《诊经》,是谓至道也。”此篇前文曰“《经》”,后文曰“《诊经》”,是其书名为“《经》”者,其义即为“《诊经》”也。

参考链接:《内经》所引古医书 – kege.org.cn

参考文献

李今庸著《古医书研究》(p.167),学出版社,2019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