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书名称 | 素问所引篇章 | 总引用次数 | 医书内容 |
揆度 | 15(3);19;46;77 | 6 | 论述切求脉象、脉理,度病之浅深及四时病处等 |
奇恒 | 15(3);19;46(2);47;77 | 8 | 论以四时死之“恒病”及不以四时死之“奇病” |
五色 | 15;19 | 2 | 五色诊病之书 |
脉变(外变?) | 15;19 | 2 | 依脉象变化诊病之书 |
玉机 | 19 | 1 | 以上诸书之要 |
针经 | 26 | 1 | 论针刺之道,以经名之,似即灵枢经 |
九针(之论) | 26 | 1 | 针刺专著,原有九篇,后衍化出六十篇、八十一篇传本,今《灵枢经·九针十二原》当是其内容之核心 |
热论 | 33 | 1 | 论热病之专著,似即今《灵枢经·热病》 |
刺法 | 33;40;47;62 | 4 | 论针刺法及诸病治疗 |
下经 | 34;44(3);26;77 | 6 | 论病之变化 |
本病 | 44 | 1 | 论病之本 |
阴阳 | 46;77;79(3);80(2);81 | 8 | 论阴阳脉法 |
上经 | 46;69;77 | 3 | 论气之通天(天人相应) |
金匮 | 46 | 1 | 论诊病绝生死 |
阴阳十二官相使 | 47 | 1 | 论脏腑十二官为病之治法 |
太始天元册 | 66;67;68 | 3 | 论天文气象与医学 |
脉法 | 67 | 1 | 论以脉诊察病因之书 |
大要 | 70;71;74(5) | 5 | 医学理论综合性著作,对七篇大论的形成很有影响 |
脉要 | 74 | 1 | 论脉诊之要 |
阴阳传 | 75 | 1 | 似为阐释发挥《阴阳》之著作 |
比类 | 76(3);77(2);78 | 6 | 论脉象与病候之比类 |
脉经上下篇 | 76 | 2 | 论经脉之专著。(‘脉经’二字似为‘经脉’之倒) |
从容 | 76(2);77;78;79(3);81 | 8 | 论病候动容,而不为常人所知者 |
诊轻(经) | 76 | 1 | 似为诊法类著作之泛称。‘轻’当作‘经’。素16名‘诊要经终论’ |
五中 | 77;79;80 | 3 | 论五脏有关内容 |
明堂 | 77 | 1 | 五色诊 |
终始 | 77 | 1 | 论人迎寸口诊 |
上下经 | 79 | 1 | 即上经和下经之合称 |
阴阳之论 | 79 | 1 | 同《阴阳》 |
经脉 | 79(2);80 | 3 | 同《脉经》上下篇 |
五诊 | 80 | 1 | 同《五色》或《五中》 |
奇恒之势六十首 | 80 | 1 | 同《奇恒》,或为其发挥之作;难经16亦记有‘六十首’ |
形法 | 81 | 1 | 论以形态相人之法 |
九针九篇 | 27 | 1 | 同《九针》 |
九针八十一篇 | 27 | 1 | 《九针》的发挥之作,似即《针经》(灵枢经) |
形名 | 77 | 1 | 似同《刑法》 |
医书名称 | 灵枢经所引篇章 | 总引用次数 | 医书内容 |
针经 | 1 | 1 | 系自指,《素问》也引此书 |
大要 | 1;76 | 《素问》也引此书 | |
终始 | 27;37;5;9? | 《素问》也引此书 | |
刺法 | 7;33?;55 | 2 | 《素问》也引此书 |
禁脉 | 10 | 1 | 即《灵枢经·禁服》 |
脉度 | 14 | 1 | 即《灵枢经·脉度》 |
本藏 | 29 | 1 | 即《灵枢经·本脏》 |
(古)胀论 | 35 | 1 | 本篇之先驱 |
九针九篇 | 45 | 1 | 《素问》也引此书 |
九针六十篇 | 48 | 1 | 《九针》之发展,介于九篇与八十一篇之间者 |
针论 | 73 | 1 | 似与《九针》、《针经》同,或仅指其中阐释性之作 |
逆顺五体 | 5 | 1 | 言人骨节之小大,肉之坚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涩,血之多少,经络之数;似今灵枢经中《逆顺肥瘦》、《本藏》、《脉度》等篇,或其综合之作。 |
大数 | 48 | 1 | 疑为‘大要’之误 |
兵法 | 55 | 1 | 所引内容见于今《孙子兵法》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