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尔雅·释言》《释文》引《字林》:甚也。《广雅·释诂》:,湿也。

(2)《灵枢经·决气第三十》说:“谷入气, 泽注于骨,骨属屈伸, 洩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按:此文“泽注于骨”之“泽”二字,诸家皆释之为“润”,似未确。以其未能注明其液注骨的特征也。此文“泽”即“潮汐”。考:,乃“𣶃”之坏文。《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说:“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王冰注:“血者, 阳常胜…” 史崧音释:“,音淘,朝宗于海”。王云“血”,史崧云“音淘,朝宗于海”,正读“”为“”,此文“”为“𣶃”之坏文无疑。《说文·部》说:“𣶃,朝宗于海也,从、朝省”。徐铉等曰:“隶书不省,直遥切”。段玉裁注:“《说文》无‘涛’篆,盖‘涛’即‘𣶃’之异体。涛,古当音稠。𣶃者,···即舟声。《文选》 注引《仓颉篇》:‘涛,大波也’。盖‘’者古文,‘涛’者秦字,《枚乘七发》‘观涛’即为‘观𣶃’。”徐铉所谓“隶书省”者,盖谓 “”字隶书作“潮”也,故《广韵·下平声·四宵》说:“潮,潮”。今则通作“潮”也。是此文“泽”即“泽”,亦即“潮泽”也。

𣶃泽, 即“淖液”,以“泽”字读为“液”也。《礼记·郊特牲》 说:“猶明清与#酒于旧泽之酒也”,郑玄注:“泽,读为醳”,释文: “泽,依注读为醳,音亦”;《周礼·考工记·弓人为弓》说:“冬析干 而春液角”,郑玄注:“郑司农云:‘液,读为醳””,释文:“液,音亦, 下同。醳,音亦”。是“泽”“液”二字皆“音亦”而声同字通,故《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说:“其肉(𣶃)泽”,史崧音释于“ (𣶃)泽”字下,引《甲乙经》释文说:“…下音液”,《素问·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说:“令泽不息”,王冰注亦谓“泽者液也”。其足以证“泽”字可读为“液”也。《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说: “是故温日明,则人血(𣶃)液而卫气浮”,正作“淖液”。

何谓“淖液”?《说文·部》谓“液”乃“从,夜声”,而 “夜”字与“夕”通,《史记·高祖功臣候者年表》说:“深泽八年十 月癸丑,齐侯赵将夜元年”,司马贞索隐:“《汉表》作‘将夕”,《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正作“深泽齐候赵将夕”;《泽螺居诗经新证》 卷上“肃肃宵征”条注说:夙夜,金文亦作“夕,指早晚言之”; 《战国策·赵策》说:“不出宿夕”,鲍彪注:“夕,初夜”;在古文献 中,宿夜,又作“宿夕”。可见“夜”“夕”字通。夜,可用作“夕”, 则“液”即可假借为“汐”矣。于鬯《香草续校书》说:“《说文》无 ‘汐’字,故借‘液’为之。淖液者,即‘潮汐’也”。其“淖液”即 “潮汐”,此文“泽”为“淖液”亦即“潮汐”矣。 潮汐者,海时涨时落也。此文“谷入气,泽注于骨”者, 谓谷化生之精微充,随日月之运行和寒温之变化,或盛或衰、时隆 时杀而节律性灌溉于全身之骨部。《子华子·执中》说:“一人之身, 为骨三百有六十,精液之所朝夕也…”正此之谓。其论骨数为应周 之度虽与实际有差,然谓精液之潮汐注于骨则甚确。其实,人之气血精液在身中之流行,皆非日夜等量齐布,而是受地运行之制以或实或 虚,即隆于此则杀于彼,盛于彼则衰于此也。《素问·五脏生成论第 十》所谓“…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即此义。上引两“朝夕”字, , 皆为“潮汐”字之借,亦即此文之“泽”也。

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

《管子·地员》篇“而不韧,刚而不觳(hú)”,“”与“刚”对为文,“则刚柔不和”,犹言一 于柔则刚柔不相和,为上文“刚与刚”之对文,王冰于此处注失之。

参考文献
(1)《说文解字》

(2)李今庸著《古医书研究》P182,学出版社,2019年7月第1版

(3)田晋蕃著《内经素问校证》P50,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