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经典医学著作中,东汉人避殇帝刘隆讳,改“”为“淋”字。故《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用“”多而用 “淋”少,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尽用 “淋”而未用“”。例如:

”,(1)除了“小便不利”之义外,(2)还有“疲困”的意思,参考下方链接:

http://kege.org.cn/encyclopedia/%e3%bf%89%e7%99%83

“露”,《方言·卷三》解释为“败也”,有“羸败”之义,与上方“”之“疲困”义近,实为同义叠词。

此文“淋露”,即“露”,又称“罢露”“罢潞”,为身体“羸弱疲 困”的病证,故《医心方》卷十四第十一有“病苦淋路瘦, 百节痠疼”的记述。

灵枢经·岁露论》之“露”字,也有此义。莫枚士《研经言》:“淋露即羸露,古者以为疲困之称。”他引引左传》:“勿使有所壅闭湫底,以露其体。注:露,羸也。”《韩非子·亡征》:“好罢露百姓。”亦是此义。“露”字亦省作
“路”。《诗·皇矣》:“串夷载路。笺:路,瘠也。”《管子·四时》:“不知四时之故,下乃路是也。”莫氏认为:“岁露者,谓岁气不及,虚风困之,民受虚风之邪,即被困成病,与《管子》之言正合。杨上善注《太素》概以露当之,陋矣。《病源》有小儿伤食而瘦之哺露,妇人产后瘀血之恶露,皆其引申义也。”

参考文献

1 汉典网站

2 李今庸著《古医书研究》(p.208),学出版社,2019年7月第1版

3 莫枚士著《研经言》(p.2),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