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补之,则阴阳四溢,肠胃充郭,肝肺内阴阳相错。虚而泻之,则经空虚,血气枯,肠胃㒤,皮肤著,毛腠夭膲,予之死期。《灵枢经·根结第五》

“㒤”之“㒤”字(此处因简体字网络无法显示故用其繁体字),与“摄”、“懾”,都是“聂(聶)”字之假借,读音nie。其有“弱微小”之义,重言之则曰“聂聂(聶聶)”,比如,《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王冰注曰:“浮而虚者也”;《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虚者聂辟气不足”,义同。《金匮要略· 气病证并治第十四》:“皮为病,四肢肿,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亦是说其病有“四肢轻微颤动”之证象也。

”字,会意。小篆字,从卩(“卩”,音 jié),从辛,从口。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辛”,甲骨文象古酷刑用的一种刀具。整个字说明一个人在受刑,因而可以训为“小、瘦弱”之义。

㒤、二字,义同而为叠词。如《灵枢·根结第五》所述“肠胃㒤”言肠胃小弱,与其前文“肠胃充郭”为对文。

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摄),敛着也(《史记·哪生陆贾传》《正义》), , 相着也(《庄子·庚桑楚》篇《释文》)。所谓壮者气行则愈,虚者着而生病也。

参考文献

1 汉典网站

2 李今庸著《古医书研究》(p.178),学出版社,2019年7月第1版

3田晋蕃著《内经素问校证》(p.216),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