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敦煌文献中,关于寸关尺命名与分部的记载主要见于《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与《玄感脉经》。《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曰:“寸关尺始终,一寸九分也。三分属太渊,以渊中有鱼,故以三分上贯鱼际,入于鱼口也。从太渊上至手少商井有五寸,故渊井之中养五寸之鱼,故名鱼际。三分属经渠,何故名经渠?以能通水,故流注太渊,故名经渠。何故名寸口?以渠上去太渊一寸接于鱼口,故名寸口。三分属关,何故名关?关者,阴阳之畔界也。鉴如阴阳上下出入,即以关前为阳,关后为阴,故名关也。一寸属尺,何故名尺?以寸气下入泽中,泽能出水,流注太渊,以济于鱼。故上从鱼际,下至于泽,相去一尺,故名尺泽。何故名尺?以分能成寸,以寸能成尺,故名尺也。是故寸关尺始终,共有一寸九分界也。”《玄感脉经》曰:“三部者,谓寸口为上部,近掌;中为关,法人;尺为下部,法地……一法:寸口位八分,关上位三分,尺中位八分,为共成一寸九分。”
首先,我们来看《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关于寸关尺命名的记载。《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曰:“寸关尺始终,一寸九分也。三分属太渊,以渊中有鱼,故以三分上贯鱼际,入于鱼口也。从太渊上至手少商井有五寸,故渊井之中养五寸之鱼,故名鱼际。三分属经渠,何故名经渠?以能通水,故流注太渊,故名经渠。何故名寸口?以渠上去太渊一寸接于鱼口,故名寸口。三分属关,何故名关?关者,阴阳之畔界也。鉴如阴阳上下出入,即以关前为阳,关后为阴,故名关也。一寸属尺,何故名尺?以寸气下入泽中,泽能出水,流注太渊,以济于鱼。故上从鱼际,下至于泽,相去一尺,故名尺泽。何故名尺?以分能成寸,以寸能成尺,故名尺也。”
本段实际上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其一,关于手太阴肺经五腧穴之“太渊”、“鱼际”、“经渠”、“尺泽”名称的由来;其二,关于寸关尺命名的问题。前一问题是后一问题的前提与基础。
关于五腧穴,《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者,经气所出,如水流之泉源;“荥”者,经气所流,如泉源汇成溪流;“俞”者,经气输注,如溪流汇成江河大源;“经”者,经气流经,如江河畅通无阻;“合”者,经气合入藏府,如江河汇入湖海。手太阴肺经之五腧穴分别是“少商”、“鱼际”、“太渊”、“经渠”与“尺泽”。《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认为,作为手太阴肺经俞穴的“太渊”,是手太阴经经水输注之处,如积水之大渊。“太渊”中养五寸之鱼而通于“井穴少商”(“太渊”与“少商”相距五寸),故“太渊”之上名“鱼际”(荥穴)。“经穴经渠”可沟通“太渊”与“合穴尺泽”之经水,故名“经渠”。从“鱼际”到“尺泽”相距一尺,故名“尺泽”。
关于寸关尺的命名,《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认为关部之前—-即寸部—-又可分为“太渊”与“经渠”,其中“三分属太渊……三分属经渠”。寸部为什么又要“三分属太渊……三分属经渠”呢?《灵枢·本输》在论及手太阴肺经五腧穴时云:“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经渠,寸口中也。”可见“太渊”与“经渠”二穴的位置恰在寸口部位且大致相当于“关部”之前,故《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有此论。至于“太渊”与“经渠”名称的由来,前已作述;关者,阴阳之分界,关前为阳,关后为阴,故名“关”;尺者,“一寸属尺“——即尺部占寸口部位的一寸——而“寸能成尺”,故名“尺”。
其次,我们来看《玄感脉经》与《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关于寸关尺分部的记载。《玄感脉经》曰:“寸口位八分,关上位三分,尺中位八分,为共成一寸九分。”《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曰:“三分属太渊……三分属经渠……三分属关……一寸属尺……是故寸关尺始终,共有一寸九分界也。”《玄感脉经》“寸口位八分,关上位三分,尺中位八分”的寸关尺分部法亦见于《千金翼方》。《千金翼方·卷二十五·诊脉大意》记载:“脉有尺寸者,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寸口位八分,关上位三分,尺中位八分,合三部一寸九分。”而《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三分属太渊……三分属经渠……三分属关……一寸属尺”的寸关尺分部法则不见于传世文献。
究其来源,《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这个提法可能源于《难经》。《难经·二难》云:“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可见《难经》认为关后尺内为一寸,关前寸内是九分,这大概是《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寸口“一寸属尺”而“尺前九分”的来源。但《难经》“尺内一寸”的前提是“关”只是分界,不占分寸,其明言:“从关至尺是尺内……从关至鱼际是寸内……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而《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一寸属尺”之前却有“三分属关”的说法,这样无疑“关部”就挤占了寸部的分寸,“阳”便只剩“寸内六分”了。这个“六分”便是“三分属太渊……三分属经渠。”
那么,就寸关尺的分部而言,我们究竟是以《玄感脉经》为准呢?还是以《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为准呢?细读之下,《玄感脉经》与《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的共识有二:寸关尺始终,共有一寸九分;关部占三分。差异在于剩余一寸六分究竟是尺内一寸,关前六分,还是尺内、关前各占八分。结合《难经》来看,如前所言,“尺内一寸”的前提是“关”不占分寸,既然《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中“关”占了三分,其“一寸属尺”的前提便不复存在。故笔者以为,应以《玄感脉经》(并《千金翼方》)为准,即“寸口位八分,关上位三分,尺中位八分”。
(二)
王冰注:尺内,谓尺泽之内也,此即诊尺肤之部位。张介宾、马莳诸家以寸关尺之“尺”释之。丹波元简认为“是尺即谓臂内一尺之部分,而非寸关尺之尺也”。
参考文献
(一)田永衍撰《敦煌文献<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玄感脉经>考论三则》,《敦煌学辑刊》 2014年第4期 p.105-110页
(二)张其成著《丹波父子医籍训诂》p.19,2017年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