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曰:余愿闻五十奈何?岐伯答曰: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周身十六丈二,以应二十八宿,漏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再动,气行三寸;一吸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二十七息,气行一丈六二寸,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二刻,日行二十分有奇;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四刻,日行四十分有奇;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于身,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皆尽,终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备,得尽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灵枢经·五十营第十五》

自《黄帝内经》以来,有关人体经如果只算十二正经,则只有24条,加上奇经八,则多达36条,均不符合二十八之数。为此,《灵枢·脉度》在计算经长度时,只计算十二经及督、任之数,同时由于有阴、阳之分,均为左右对称循行,全部加入则为30条经,因此产生了“阴阳,何当其数”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黄帝内经》采取了“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的策略。同一条,在男子为经,在女子为络,反之亦然。其目的无非是凑足二十八之数,以应道二十八宿。

有趣的是《素问·气府论》将任、督二气所发者”分别定为二十八穴,大概是因为任督二相交成气血循的小路,在此路上,亦上应周二十八宿,而将穴数分别确定为二十八个。诚如张介宾《类经·经络类》言:“其在人者,故有气穴气府及孙络、溪谷骨度之分,亦无往而不相应,此正人气数之合也。”

黄龙祥认为,此篇原文从《脉经·诊损至脉第五》所载扁鹊医书“气血循”的文字改编而来,耐人寻味的改动一是将扁鹊原文“十二”改作“二十八宿”,为“二十八”的出场拱出一条道;二是将“五十度”改作“五十”,为营气的出场埋下伏笔。此外,还增加了营卫之气循与日行二十八宿分度的内容。如此引导出二十八宿与营卫之气运行的两个主要数据:一是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

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显示,大约从战国时期起,中国古对二十八宿各宿标准星即距星的距离有过多次测定,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曾列出了相关测定数据,从所列汉太初测定(公元前104年)来看,不仅各宿的距度相差很大,二十八宿划分的区并非等分,而且四象之间的宿度也不相等,其中东方75度,北方98度13分,西方80度,南方112度,合计为365度13分,反映的是太阳岁行周365.25度。但《灵枢·五十》却视二十八宿各宿的距度相等,并引入每宿36分,周1008分的数据,已完全脱离了二十八宿的实际观测,犹如《黄帝内经》所述二十八总长度为16.2丈,各的长度不是根据“实际测量”,而是基于“精密计算”。每宿36分,大概也是源于“以六六为节”的推演。二是呼吸次数、气行长度与二十八宿分度的关系。关于人一呼一吸气各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卓士[21已指出:“三是生命的基数,而气血运行是人体中最具有生气的部分,故以三为始,然后以三的倍数递增。”因为“三”作为中国古集体意识中的模式数字,成了对世界进行宏观三分的宇宙观,诚如《说文解字》所说:“三,地人之道也。”至于呼吸次数、气行长度与二十八宿分度的数据,原文明显有误,张介宾《类经·经络类》已明确指出:“其日行之数,当以每日千八分之数为实,以一万三千五百息为法除之,则每十息日行止七厘四毫六丝六不尽。此云日行二分者,传久之误也。”“故二百七十息,气行于身一周,下当二刻,日行当得二十分一厘六毫为正……气行二周,行三十二丈四,日行当得四十分三厘二毫为正。上文言二十五分者太多,本节言四十分者太少,此其所以有误也……气行十周,行一百六十二丈,日行当得五宿二十一分六厘为正。”

参考文献

邢玉瑞著《中医模型化推理研究》p.78-79,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