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六十六法,方三十九首。并见太阳阳明合病法。
太阳阳明合病,必自利,葛根汤主之。第二。用前第一方。一云,用后第四方。
太阳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第三。八味。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不止,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第四。四味。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第五。四味。
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第六。用前第五方。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设胸满痛,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第七。用前第五方。小柴胡汤,七味。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第八。七味。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大青龙汤发之。第九。用前第八方。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小青龙汤主之。第十。八味,加减法附。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小青龙汤主之。第十一。用前第十方。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第十二。五味。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第十三。七味。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解外宜桂枝汤。第十四。用前第十二方。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复下之,脉浮者,当解外,宜桂枝汤。第十五。用前第十二方。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在,发汗已,发烦,必衄,麻黄汤主之。第十六。用前第五方,下有太阳病,并二阳并病四证。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第十七。用前第五方。一法用桂枝汤。
病常自汗出,荣卫不和也,发汗则愈,宜桂枝汤。第十九。用前第十二方。
病人藏无他病,时自汗出,卫气不和也,宜桂枝汤。第二十。用前第十二方。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衄,麻黄汤主之。第二十一。用前第五方。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与承气汤。小便清者,知不在里,当发汗,宜桂枝汤。第二十二。用前第十二方。
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热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第二十三。用前第十二方。下别有三病证。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者,干姜附子汤主之。第二十四。二味。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第二十五。六味。
发汗后,不可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第二十六。四味。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第二十七。二味。
发汗后,脐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第二十八。四味。下有作甘烂水法。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第二十九。五味。
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脉沉紧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第三十。四味。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第三十一。三味。
发汗后,恶寒,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与调胃承气汤。第三十三。三味。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燥,不能眠,欲饮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第三十四。五味,即猪苓散是。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第三十五。用前第三十四方。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第三十六。四味。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第三十七。用前第三十四方。下别有三病证。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第三十八。栀子豉汤二味。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并三味。
发汗,若下之,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第三十九。用上初方。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栀子豉汤主之。第四十。用上初方。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第四十一。三味。
伤寒,医以丸药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第四十二。二味。下有不可与栀子汤一证。
太阳病,发汗不解,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真武汤主之。第四十三。五味。下有不可汗五证。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禹余粮丸主之。第四十四。方本阙。下有吐蚘、先汗下二证。
伤寒,医下之,清谷不止,身疼痛,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第四十五。桂枝汤用前第十二方。四逆汤三味。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阴脉微者,下之解,宜调胃承气汤。第四十六。用前第三十三方。一云,用大柴胡汤。前有太阳病一证。
太阳病,发热汗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宜桂枝汤。第四十七。用前第十二方。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满,不欲食,心烦喜呕者,小柴胡汤主之。第四十八。再见柴胡汤,加减法附。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第四十九。用前方。渴者属阳明证附,下有柴胡不中与一证。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第五十。用前方。
伤寒阳脉濇,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第五十一。用前方。小建中汤六味。下有呕家不可用建中汤,并服小柴胡一证。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第五十二。用前第五十一方。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微烦者,大柴胡汤主之。第五十三。加大黄,八味。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发潮热,柴胡加芒硝汤主之。第五十四。八味。
伤寒十三日,过经语者,调胃承气汤主之。第五十五。用前第三十二方。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宜桃核承气汤。第五十六。五味。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语,身重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第五十七。十二味。
伤寒腹满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第五十八。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第五十九。下有太阳病二证。
伤寒脉浮,医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第六十。七味。下有不可火五证。
烧针被寒,针处核起,必发奔豚气,桂枝加桂汤主之。第六十一。五味。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第六十二。四味。下有太阳四证。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温温欲吐,胸中痛,大便微溏,与调胃承气汤。第六十三。用前第三十三方。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在,脉微沉,不结胸,其人发狂,以热在下焦,少腹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抵当汤主之。第六十四。四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