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按《说文·欠部》说:“㵣,欲㱃歠,从欠,渴声。”是“㵣”乃本字,诸书多借“渴”作“㵣”,“渴”行而“㵣”废矣。“渴”之本义训“尽”,读其列翻,今通作“竭”。其“渴”既借作“㵣”,则“渴”字之借义行而本义废,惟《素问·举痛论篇》之“瘅热焦渴”个别处尚存其本义。
上引文“消渴”二字,《针灸甲乙经》卷十一第六载之作“消 瘅”, 此文亦有“名曰脾瘅”句,且《素问·通评虚实论篇》 说:“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 之疾也。”王冰注:“夫肥者令人热中,甘者令人中满,故热 气内薄;发为消渴…”是“消渴”亦名“消瘅”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说:“瘅成为消中。”《素问·腹中论篇》说:“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 草、石药,石药发癫,芳草发狂。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 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 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王冰注:“多饮数溲,谓之热中。多食数溲,谓之消中。热中、消中者,脾气之上溢,甘肥之所致,故禁食高梁、芳美之草也。《通评虚实论》曰‘凡治消瘅,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又《奇病论》曰:‘夫五味入于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 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此之谓也。”足证 “消渴”、“消瘅”、“热中”、“消中”四者症状虽少异,然皆一病也。 然《奇病论篇》“治之以兰”一方,“兰”为“芳草”,非缓 心和人,则不可以服之也。《素问》“消渴”之病机皆责之在 “脾”也,还有“肺消”“鬲消”之病机责之在“肺”。(《灵枢》五藏皆有“消瘅”,待研究)
《释名·释疾病》说:“消㵣,㵣,渴也,肾气不周于胸胃中, 津润消渴,故欲得水也。”渴音竭。开启了“消渴”病机责之 在“肾”也。《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说:“男 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是 其例。《汉书·司马相如传》说“常有消渴病”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