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该书系东汉张仲景伤寒论》的早期传本之一。此卷子(P.3287)首尾均残。共存149行文字,前后连续抄录五书,依次是:《三部九候论》、《伤寒论乙本》、《亡名氏脉经第一种》、《伤寒论丙本》及《亡名氏脉经第二种》,此书即其中第2种,相当于第32~第50行。
将其与传世《伤寒论》(宋本)对照时,基本相同于后者“伤寒例第三”一篇的中间数段文字,即见于宋本的第48条“凡伤寒多从风寒得之…”以后至“何远之有焉”。但宋本在第48条之首并无“《阴阳大论》云…”字样(宋本第1条虽引有“《阴阳大论》云……”但该引文距第48条相去甚远,已不属引文范围)。今据之称为《伤寒论》乙本。
此书抄写年据前面《三部九候论》的解题,应在唐高宗时期。
其内容论述伤寒用汗法、下法等治疗不当所致之危害。
正文
仲景曰:《阴阳大论》云: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始也。表中风寒,必里 不消化也。未有温复而当不消者也。病不存证,拟欲攻之者,犹须 先解其表,后乃下之。表已解,而内不消者,自非大大实腹硬者,必内有燥屎也,自可徐徐下之,虽经四五日不能为害也。病不宜下而强攻之者,内虚入则为协,遂利、烦,诸变不可胜数也,则轻者困笃,重者必死。
夫阳盛者府也,阴虚者脏也,此是两感也。汗出即死,下之即愈。阴盛阳虚者,汗出即愈,下之则死。
如是者,丹安可误发,甘遂何可妄攻也。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 凶之机,应如影响。然则桂枝入咽,阳盛毙之也。承气人胃,阴盛必 也。死生之要,在于须臾瞬息之间,克于时限。然阴阳虚实交错者,证候 至微也。发汗吐下相反者,祸福至速也。医术浅狭者,必不识不知也。 病人殒没者,谓为其分也。致令怨魂塞于冥路,死盈于旷野。仁爱鉴兹,能不伤楚。
凡两感俱病者,治则有其先后也。发表攻里者,归本不同 也。然好存生意者,乃云丹、甘遂即可合而服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巧言似是,其理实违。夫智人之举措也,恒详而慎之;愚夫之动作也,常果而速之。安危之变,岂不诡哉!世士唯知翕习之荣,不见倾危之败。明达居然谁见本真也。近取诸身,何远之有?
参考文献
马继兴著《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中卷(p.217),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