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疒部》说:“痉(jìng),彊(同“强”)急也,从广,声。”《玉篇· 部》说:“痉,渠井切,风强病也。”《广韵·上声·四十静》 说:“痉,风强病也,巨郢切。”是“痉”字以“强急”为义, 故在中医药学中“痉”之“为病”,是以“筋脉强急”所致之“项 背强直”“腰脊反张”和“口噤难开”为临床特征。《金匮玉 函经·辨痉湿暍第一》说:“脊强者,五痉之总名。其证卒口 噤,背反张而瘛疭。”《五十二病方·婴儿索痉》说:“索痉 者其(背)直而口钼(唫),筋(挛)难以信(伸)。”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中风痉候》说:“小儿风痉之病, 状如痫,而背脊项颈强直。”又《腕伤诸病候·腕折中风痉候》 说:“痉者,背脊强直,口噤不能言也。”《备急千金要方》 卷八第一说:“痉者,口噤不开,背彊而直,如发痫之状,摇 头,马鸣,腰反折,须臾十发,气息如绝,汗出如雨…”等 等,阐明了痉病之主要证候。 然“痉”字古代行书写作“痉”,与“”字形近易伪, 故中医药学古代典籍内“痉”字多有伪为“痓”字者。
上文所引《甲乙经》“痓”为“瘛”之后起字,与“痙(痉)”字异义,即与“痙”之行书字“痙”形相近而易混,故我国医药古籍之“痙”字每有讹为 “痓”字者,致人们误以“痙”“痓”二字义同也。近出《辞源》一书 亦误引错文而以“痉”义释“痓”字,足见今人之不识字亦已甚也。痓(chì),未载之于《说文》,而 首见之于《广雅》, 乃魏晋时所起之新字。考《说文》无“痓”字, 故一般说来,《黄帝内经》文本中除所谓“运气七篇”者外, 凡作“痓”字者, 皆为“痉”之伪也。
参考链接:痓 – kege.org.cn
参考文献
李今庸著《古医书研究》(p.210),学苑出版社,2019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