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经文可分为三段:自 “饮入于胃” 至 “上归于肺” 是说 “饮” 入胃之后,其清者(即精气)从胃 “浮游”、“涌溢” 而出,上输于脾,通过脾之转输,上归于肺,然后由经络运达全身;“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则是说 “饮” 中之浊者(即水液)在 “水道” 通调的情况下,下输于膀胱,如此则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通调水道’二句,是双承肺、胃,非单承肺也。水道本自胃取道三焦,以下膀胱,非上人肺而后下也。
其次,本篇言 “水道通调”,水液始能下输膀胱,那么 “水道” 不通调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灵枢经·五味论》云:“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于胃中,胃中和温,则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蜷,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 从水道通调,水液下输膀胱;水道不通,则出现癃闭之疾来看,“水道” 无疑与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有关。
详 “水道” 一语,在《内经》中凡 8 见。除上述二者外,《素问·灵兰秘典论》、《素问·刺法论》均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识》云:“盖以通行水道之用,谓之三焦,其实专指下焦而言。”也就是说,“水道” 即是下焦的代名词,《灵枢经·营卫生会》“下焦如渎” 即为其内证,他如《难经·三十一难》“三焦者,水火之道路也”、《中藏经》“三焦者…… 又名玉海、水道…… 下者水道之系也,亦又属膀胱之宗始”等均为其旁证。在《内经》中还多次提到膀胱直接与 “水道” 相通,如《灵枢经·本输》云:“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灵枢经·经水》亦云:“足太阳外合清水,内属膀胱,而通水道焉…… 手太阳外合淮水,内属小肠,而水道出焉。” 综此以观,下焦即水道,水道又通膀胱。
《内经》时代人们认为尿液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灵枢·营卫生会》云:“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难经·三十一难》亦云:“下焦者,当膀胱上口(按张介宾云:“三十一难曰: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其言上口者,以渗入之处为言,非真谓有口也。如果有口,则不言渗入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纳,以传导也。” 我们已经指出,水液从小肠下口 —— 阑门(即下焦起始处)分出,循下焦 “水道” 渗入膀胱,是中医关于尿液形成的一贯认识。可见,《内经》所说之 “水道”,均是指下焦而言的,并且是尿液生成和排泄的通道。《灵枢经·本输》“三焦者…… 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灵枢经·四时气》“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 等则又从病理上指出尿液的排泄为下焦所主。他如《难经·三十五难》“膀胱者,谓黑肠,下焦之所治也”、《伤寒论·平脉法》“下焦不归者,则遗溲”、《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下焦竭,即遗溺失便…… 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医贯》“津液之余,流入下部,得三焦之气施化,小肠渗出,膀胱渗入,而溲便注泄矣”、“下焦如渎,其气起于胃下脘,别回肠,注于膀胱,主出而不纳,即州都之官,气化则能出之者,下焦化之也”等均可作为理解这一点之旁证。总之,将 “通调水道” 解为下焦功能正常,不仅与《素问·经脉别论》这段经文之文义契合,而且也更加符合中医理论之原旨。
《本草纲目》云:“水道者,阑门也。主分泌水谷,糟粕入于大肠,水汁渗入膀胱。”《医医病书》曰:“《经》谓:饮食入胃,脾气散津,上输于肺,历三焦通调水道,下达膀胱。”叶霖亦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此指中焦也。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此指上焦也。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此指下焦也。”
参考文献
张效霞《脏腑真原》p.265-271,华夏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点击这里,你可以编辑此网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