砭法是针法的前身
(1)用于熨法的砭石
唐初杨上善说:“气未盛,未脓者,可以石熨,写其盛气。”熨法有水、火二法。《砭经》说:“水者,温石于水,以保其热也。”“火者,煨于灰,以传其热也。”后者还在醋中淬沾,利用其余热温熨患处。水热的砭石,如1956年江西上高县战国墓出土一件放在鼎内的磨光穿孔石器,可以用绳穿系放进鼎内水中,煮热应用。火热的砭石,如1964年沙下麻战国墓(M14)中出土的一种扁圆形石器),长6厘米,两端有琢磨痕和火烧裂痕,一面光滑如镜,显然是经过煨热用于熨烫的。
(2)用于按摩的砭石
《砭经》说:“摩即按也,摩其周而不必振其骨。”1964年湖南益阳桃博战国墓(M5)出土一件凹面圆石),直径3.2厘米,内外两面都有明显的摩痕,凹槽中能容纳一手指指腹,应是用于按摩体表的。又如1955年长沙燕子嘴汉墓(M5)填土中发现的一件由河卵石磨制成的圆柱形石器),长约9.5厘米,末端窄细而圆钝,颇与“九针”中的员针2相似。
(3)用于切割痈脓,刺泻瘀血的砭石
杨善说:“气盛脓血聚者,可以砭石之针 破去也。”这类砭石的形态种种不一。其中:有以凿或锛的形式出现的。如1974年云南省故大理国境内一宝塔(公元1153年即大宝七年建)墓中,出土一件装有很多药材的竹篓,篓内有一件锛状磨制砭石,密光洁,长4.7、宽约3厘米,下端具有刃缘,两侧有明显的用手指挟持使用的痕迹。值得注意的是,1965年湖南华容县长岗庙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出土三件磨制 精细的类似的状石器。其中1式为长方形,长6厘米,一侧上方有半圆形缺口;Ⅱ式近方形,长4.8厘米;Ⅲ式为正方形,长3.2厘米。三件都是单面斜刃,刃口锐利,作为砭石用,可以容易地切开皮肉。有以刀形出现的。如1966年湖南长沙接驾岭西南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石刀,长约6、宽约2.3厘米,其上有一圆孔。有以剑形出现的。如1955年郑州商代遗址中出土的一种玉质小型剑状工具,这是和古“九针”中的铍针(又称针)外形相似的一种玉质剑状砭石。 有以镞形出现的。《本草纲目》提到石砮可用以刺百病痈肿(6),石砮指形的砭石。1964年湖南益阳鹿角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的五件石镞),就是这种石砮之类。这类镞形砭石发展为“九针”中的锋,即后代所称的三棱针。有以针形出现的。其中有石制或骨制的,并由此发展出后来的铜、铁、钢、金等质地的针或锥状器。江苏吴江梅堰新石器时代址及邯郸涧沟龙山文化遣址出土的各种骨针、骨锥等,就属于这一类。
(4)于叩击体表的砭石
九针者,从南方来
梁代王僧孺答全元起之问谓:“古人当以石为针,必不用铁,《说文》有此‘砭’字,许慎云:‘以石刺病也’,《东山经》:‘高氏之山 多针石’,郭璞注:‘可以为砭针’,《春秋》:‘美不如恶石’,服子 慎注云:‘石,砭石也’。季世无复佳石,故以铁代之。”这里王僧孺以 为是因“季世无复佳石”,才无奈而“以铁代之”的说法虽为谬误,但它表明了我国古代砭石疗法发展到铁制小针疗法即九针疗法,则是正确 的,符合历史事实,符合唯物史观的观点。恩格斯说:“青铜可以制造 有用的工具和武器,但是并不能排挤掉石器;这一点只有铁才能做到。” 楚国正是由于最早发明了冶铁术,创制了坚固而又锋利的九针,九种不 同形制的小针,以适用各种疾病的治疗,大大优于砭石的治病,从而在 楚国淘汰了砭石疗法,普及了针刺治病,并将这种针刺疗法推广到中 原,《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所谓“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正说明 了这一点。我国东方齐鲁地区则仍然处在砭石疗法的阶段。
由于针刺疗法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使人们不仅认识了针刺治病的手法、反应和效果,而且还逐渐认识到人体由“点”到“线”即由俞 穴到经络以至气血循行流注规律,产生了经络营卫学说,这就表明了楚 国创制的九针疗法,为经络营卫学说的产生提供了基础。长沙马王堆汉 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湖北江陵凤凰山汉 墓出土的《脉书》显示了经络学说的形成与楚国的渊源关系。
2 马继兴著《马继兴医学文集》(p.174),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