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瘻,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灵枢经·经脉第十》
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灵枢经·营气第十六》
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灵枢经·营卫生会第十八》
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歧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灵枢经·营卫生会第十八》
何谓脉?歧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灵枢经·决气第三十》
黄帝曰:何为逆而乱,歧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灵枢经·五乱第三十四》
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为肤胀。《灵枢经·胀论第三十五》
黄帝曰:五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干五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灵枢经·卫气第五十二》
黄帝问于伯高曰:何以知皮肉气血筋骨之病也?伯高曰: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营气濡然者,病在血气;目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尘垢,病在骨。《灵枢经·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黄帝曰: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馀,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浓,小针能取之乎?《灵枢经·玉版第六十》
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藏六府,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灵枢经·邪客第七十一》
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歧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素问·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素问·疟论篇第三十五》
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素问·风论篇第四十二》
(二)
《灵枢·营卫生会》论营卫之气曰:“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张介宾《类经·经络类》阐释曰:“盖营气者,犹源泉之混混,循行地中,周流不息者也,故曰营行脉中。卫气者,犹雨雾之郁蒸,透彻上下,遍及万物者也,故曰卫行脉外。是以雨雾之出于地,必先入百川而后归河海;卫气之出于胃,必先充络脉而后达诸经……经即大地之江河,络犹原野之百川也,此经络营卫之辨。即以自然界水的不同状态,推论营卫之气的区别及其不同运行状况。
参考文献
邢玉瑞著《中医模型化推理研究》p103,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