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伤寒论的成就和贡献
今传本“仲景书”中:“推之凡未冠有‘六经’之名,未冠以‘伤寒’二字者,其语必属‘遗论’。王叔和不但“撰集仲景遗论,以之次入仲景书中”,“即仲景序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五句,与‘若能寻余所集,则思过半矣’至‘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一节,悉出其撰次”。王叔和依据《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诸书作了《伤寒例》,并撰用《平脉辨证》作了《平脉法》,撰用《胎胪药录》作了《辨脉法》。
民国杨绍伊依据“叔和于《诸可不可》篇首序”云:“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见也。又时有不止是《三阳三阴》,出在《诸可不可》中也。”指出稍早于皇甫谧的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前后曾有“三撰”,“其初撰之《伤寒论》载在《脉经》第七卷,遗论、余论载在《脉经》第八、第九两卷。今之《金匮要略》,遗论、余论之再撰本也。今之《伤寒论》,再撰、三撰合刻本也。其再撰本即《诸可不可》八篇是也,三撰本即《三阳三阴》篇是也。”并在正反论证上述结论的基础上,“返辙回轮”,得出《汤液经》原书篇目:“以《诸可不可》分门者,为《汤液经》篇门之旧。”“《汤液经》中,确有此《三阳三阴》篇。此等条文即载在《三阳三阴》篇中,专明六经证形,而不及方治;其方治之条,悉载在《诸可不可》篇。又知此无方治条之《三阳三阴》篇,必列在《诸可不可》篇前。以此等条文所论,全属开宗明义。”“《汤液经》篇目,《诸可不可》八篇外,尚有《卒病》等篇。《汤液经》中之《诸可不可》篇,为专论中风、伤寒、温病、风温四种,不杂卒病一条。”“然以《金匮》篇目订之,如消渴,如黄疸,如奔豚腹满,如呕吐哕下利,皆《卒病论》也。”“今已考知为《卒病论》外,惟汗、吐、下三门……全出自《汤液经》。”
参考文献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汤液经钩考》,p.4-5,杨绍伊辑复,陈居伟、郭玉晶校注,学苑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