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名氏脉经》(第一种)

提要

《亡名氏脉经》(第一种),古医籍及簿录均未收其目,撰人姓名不详。原卷子(P.3287)共存149行文字,前后连续抄录五书,依次是:《三部九候论》、《伤寒论乙本、《亡名氏脉经》(第一种)、《伤寒论丙本及《亡名氏脉经》(第二种),此书即其中第3种,相当于第51~第60行文字。以其主论脉法,故今称为《亡名氏脉经》(第一种)。

此书中有引《诀》之文,估计其撰年约在六朝时期。而其抄写年据前面《三部九候论》的解题,应在唐高宗时期。

此书内容主论诊,以患者气息多少作为决定死生依据的方法。

黄帝问曰:凡诊之法,常以平旦。师以已息用候病人之气也。竞,还取病者气息投数,然后以决生死者何?

岐伯曰:所以常用平旦者,以病人阴阳气静,血脉常行,脏腑调匀,饮食未进,声色未乱,是故吉凶见矣。

又问五十投一止者吉,不五十投一止者凶,何也?答曰:五十投一止者平也,不五十投而止,又过其常数者死也。

一息二至名曰平。一息三至府离经,以荣卫气乱也。一息四至脏夺精。精者,谓脏中也,以逸不守本脏也。一息五至阳绝纪。纪谓诸经中气断不行也。一息六至阴持灭,灭谓诸经络中血枯也。一息七至曰命尽,尽谓出入息杀也。一息八至曰无魂。一息九至曰无魂。一息十至必死矣。

《亡名氏脉经》第二种

《亡名氏脉经》(第二种),古医籍及簿录均未收其目,撰人姓名不详。原卷子(P.3287)共存149行文字,前后连续抄录五书。依次是:《三部九候论》、《伤寒论》乙本、《亡名氏脉经》(第一种)、《伤寒论》丙本及《亡名氏脉经》(第二种),此书即其中第5种,相当于第67~第149行文字。以其主论脉法,故今称为《亡名氏脉经》(第二种)。

其撰年虽不能确定,但大约与《亡名氏脉经》(第一种)时接近,即六朝时期。其抄写年据前面《三部九候论》的提要,应在唐高宗时期。

此书开始即为“又问”二字,可知其上必有缺文。现存内容首论10种相类之,次论四季平与病,寸口取法,再次分论19种象的特征,在寸、关、部的主病以及用汤药、针灸治疗之法。惟此卷子只存“一、浮”的全文和“二洪”的大部分文字,至于其他各则均已缺脱。

又问:凡浮洪相类,滑数相类,沉伏相类,迟缓相类,微涩相类(一云:软与迟相类,细与微相类),牢实相类,弦紧相类,软弱相类,芤虚相类。此相类之吾常疑之,况非良工,何以别也?答曰:相类之以邪毒气乱于正气者,此皆是贼。凡有一十九种。别有四种,与正本别,得此者死。今并其状及以客病,针、药、灸、熨,具条于下。其四时者,分别疏状。

正月、二月、三月春风王,肝气当位,其弦细如长,名曰平。微弦长者胆之平。反此者是病也。

四月、五月、六月夏火王,心气当位,其洪大如散,名曰平。微洪散者小肠之平。反此者是病。土无正位,寄王四季(三月得十八日,六月十八日,九月十八日,十二月十八日),脾气当位,其大阿阿然如缓,名曰平。微阿阿缓者胃之平。反此是病也。

七月、八月、九月秋金王,肺气当位,其浮涩如短,名曰平。微浮短者大肠之平。反此者是病也。

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冬王,肾气当位,其沉软如滑,名日平。微沉滑者膀胱之平

右肾及手心主合三焦三焦气有名无,在手名少阳,在足名巨阳。并伏行不见。

寸、关、,如终一寸九分也。

三分属太渊,以渊中有鱼,故以三分上贯鱼际,入于鱼口也。从太渊上至手少商有五寸,故渊之中养五寸之鱼,故名鱼际。

三分属经渠,何故名经渠?以能通,故名寸口,故流注太渊,故名经渠。何故名寸口?以渠上去太渊一寸,接于鱼口,故名寸口。

三分属关,何故名关?关者,阴阳之畔界也。鉴如阴阳上下出入,即以关前为阳,关后为阴,故名关也。

一寸属,何故名?以寸气下入泽中,泽能出,留注太渊,以济于鱼。故上从鱼际,下至于泽,相去一,故名泽。何故名?以分能成寸,以寸能成,故名也。是故寸、关、始终共有一寸九分界也。

经言,二十八相随上下,一亦来,知病所在。故阳六息、七息、十五投。阴六息,七息,十三投也。何故得知名阴阳也。以阳数七、阴数六得知也。是故阳行疾,得寸内九分。阴行迟,得内一寸也。何故得知知病所在?上九候中云:一候后者,名之为病。二候后者,名之为困。三候后者,名之为厄。以此知也。

又问:《诀》中云:“一不来,知病所在。”何故有二言不同?答曰:知卒病者名曰亦来,即下十九种是也。久病者,名不来也。何故言尔?彼《诀》中云:三部俱不至者,何也?答云:以冷气结于胸中,故令不通也,故知此法决久病也。

寸为上部,主胸以上至头之病。关为中部,主胸以下至脐之病。为下部,主脐以下至足之病。但男子、女人盛衰不等。老小虚实,方治亦异。工临病者,量宜用之,不得一概。

按之无,举有余,又如按葱叶状,名曰浮,为阳也。

浮,中风发、头痛,宜服桂枝汤、葛根汤、摩风,复令微似汗出。针风府、柱,灸大杼。

风府在项后两筋间,入发际一寸;柱在项后大筋外,近发际中;大杼在背第一椎下,两旁各一寸半是。

桂枝汤方。主盛。

桂心三两,去皮称,白芍药三两,生布拭去土,生姜五两,去皮,长切,甘草二两,忌芜荑,去生X,大枣肥者二十枚,完用

五物以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一服得微似汗者,余不须服。服汤三服俱尽,如一食倾不似汗者,吸歠白粥一碗,动令微汗,汗竟,七日。禁生冷、一切杂食。

葛根汤方。主寒

生葛根三两,去皮,黄芩二两,生布拭去土,白芍药二两桂心一两二两,去节,绵裹,生姜五两,去皮切,甘草一两半,萎蕤一两半,生布拭去土,大青一两,灸香,大枣肥者二十枚,完用

十物切,以一斗,先煮黄,去上白沫令尽,内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服别暖进,复取微似汗。将息法如桂枝汤。有黄者不须服粥。

摩风方。主一切风。

丹参一斤,折之内白者好,拭去土,蜀椒三升,去合口及内黑子,生用,川芎二两,去皮,蜀大黄二两,去皮,八角蜀附子大者三十枚,去皮生用,巴豆三十枚,去皮心,生用,白芷二两,去皮称

七物切,以三年酢于铜器中浸一宿,以成消猪四升,用苇薪煎三上三下,去滓,置新瓦瓮子中,好盖头,勿令尘入。少少取,向火炙痛处摩之。日三度,疾愈,止摩。禁如初法。

浮,不欲食,是虚,宜服前胡十一味汤、平胃丸。针胃管补之,一名太仓,在当脐上二寸是。

前胡汤方。主气胀急。

前胡一两,去蒂,生姜二两,去皮,长切,茯苓二两,去皮秤,甘草一两,去皮生用,人参一两,生布拭去土,当归一两,生布拭,黄芩一两,生布拭去土,白芍药一两,食茱萸五合,去内黑子,半夏一两,汤洗,完用,大枣肥者二十枚,擘破

十一物以八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将息如桂枝方。禁羊肉、饴糖。

平胃丸方。主心饥,不用食。

蜀大黄十分,去皮,当归五分,马尾者,生布拭,䗪虫五分,去足,熬香用,防风五分,生布拭去土,蜀附子八角者三分,清酒渍半日,炮坼,去皮及心称之,干姜五分,人参五分,拭去土,藁本五分,去皮称,玄参五分,去土,苦参五分,去皮,桔梗五分,去土

十一物下筛,白蜜和。未食前,暖羹清酒服,如梧子五丸。日二服,少少加。以下气微微溏为限。每服竟,急行六十步。得食粳米、粟米饭。羊肉、獐肉、苜蓿、蓝菜、笋菜、豆酱、兔肉酱、椒、姜,自外并禁。药后尽十五日外,任人杂食,少近房。有半夏、菖蒲者,不得食羊肉、饴糖。

浮,小便难,宜服瞿汤、滑石散。针横骨、关元泻之。横骨当脐直下,两旁是。关元脐直下三寸。

汤方。主小便血色、涩痛。

一两,切,石苇二两,去黄毛令尽,切,滑石二两,碎之,绵裹,石二两, 白色纹理者碎之,吹去末,绵裹

四物以五升,煮取二升,分四服,将息如初。

滑石散方。主小便竟,余更来。

滑石一两,冬葵子一两,捼去上皮,钟乳一两,别研,王不留行子半两,通草一两,去皮细细切,先别捣熟,内诸药,石韦一两,去黄毛桂心半两

七物捣筛为散末,食前暖羹清酒和,方寸匕。一匕服,日二服。少少加,至二匕,将息如初。

按之浮大,指下,无力者,名曰洪,阳也。

洪,胸,宜服生姜汤,方如下。寸迟中,亦可服汤而下之方。如关滑中,针上管、期门、章门。期门在乳下,而针二肋间,上管在脐上三寸。章门在两下小肋头,伸下足,屈上足取之

洪,胃中,宜服平胃丸。亦可微下之,针胃管泻之。方如关浮中。

洪,少腹,引阴痛,宜服瞿芍药汤利小便。瞿方X。

如X汤方。主小便竞,恶寒。

芍药四两,拭,甘草二两,去皮生用,当归三两X,生姜五两,去皮,长切,大枣三十枚,饴八两

七物丸,X煎五、六沸,分为五服,日三夜二。

三X如有力名日滑。又云按之数,如似X如贯珠子也。朗朗者,平人五X有逆气,宜服前X。

参考文献

马继兴著《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中卷(p.159),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